白蛋白生產(chǎn)工藝
(Kistler-Nistchmann法分離白蛋白的工藝)
白蛋白Kistler-Nistchmann分離法是Chon法的改進方法,也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法。
根據(jù)Kistler-Nistchmann法制作人血白蛋白的工藝步驟如下:

上圖所示:
1、將混合血漿的溫度調(diào)至0±0.5℃。滴加預(yù)冷的95%的乙醇,邊加邊攪拌,使血漿中乙醇濃度達到8%,滴加完后繼續(xù)攪拌1小時,并使溫度逐漸下降至-2℃,再進行固液相分離,所得上清液為上清I。沉淀I主要成分為:纖維蛋白原、Ⅷ因子、冷不溶球蛋白(纖維結(jié)合蛋白)等。
2、將所需pH4.0醋酸緩沖液和95%乙醇一起滴入上清I中,使其pH調(diào)至5.80±0.05、乙醇濃度提高至19%。在滴加過程中,上清I的溫度應(yīng)迅速從-2℃降至-5℃左右。滴加完,在此溫度中繼續(xù)攪拌,然后進行固液相分離,所得沉淀A留待分離免疫球蛋白,所得上清A繼續(xù)分離。沉淀A(組分Ⅱ+Ⅲ)主要成分為:IgG、IgM、IgA、?球蛋白、凝血因子Ⅱ、Ⅶ、Ⅸ、Ⅹ等。
3、量取上清容量后,在pH 5.80的條件下,滴加95%乙醇使其濃度達到40%,溫度由-5℃降至-7℃。滴加完后繼續(xù)攪拌2小時以上,然后進行固液相分離,得到上清Ⅳ。沉淀Ⅳ-4和Ⅳ主要成分為:廢棄雜蛋白部分(運鐵蛋白質(zhì)、ɑ-1脂蛋白及少量白蛋白。
4、在攪拌下滴加1M醋酸和乙醇混合物至已知容量的上清Ⅳ,調(diào)節(jié)pH至4.80±0.05,并保持其乙醇濃度不變。滴完后在-8℃下繼續(xù)攪拌8小時以上,然后進行固液相分離,收集沉淀為沉淀C(粗白蛋白)。
5、稱得沉淀C的重量后,用計算量的0℃無熱原蒸餾水溶解,使其溶解液中的乙醇濃度在10%。在0~-3℃條件下,攪拌1小時以上,待沉淀Ⅴ全部溶解,用澄清濾板過濾,以除去雜志。用0.5M碳酸鈉調(diào)節(jié)澄清后的白蛋白pH5.2-5.5。用 超濾去除乙醇。
6、校正蛋白濃度為20g/dl,加入辛酸鈉做保護劑,每克白蛋白為0.16mmol,10g/dl碳酸鈉調(diào)節(jié)pH至6.8±0.4.將此白蛋白液放在60℃水浴中,加熱10小時。取出后澄清過濾,然后在無菌室進行除菌過濾、分裝軋蓋。
7、將分裝后的白蛋白液放入30 ℃ 恒溫室內(nèi)保溫14天。對保溫后的白蛋白逐瓶進行燈檢,剔除澄清度不合格者,即可得到精制白蛋白。